根據《云南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云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57號)、《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云南省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云政辦函〔2018〕98號)等相關文件規定及《云南省科技廳關于2019年度云南省科學技術獎提名工作的通知》(云科獎發〔2019〕1號)要求,現對2019年度云南省科學技術獎候選項目“高原砷污染場地高效修復關鍵技術開發及工程化應用”的情況予以公示,公示期為2019年5月23日-2019年5月30日(共8天)。
公示期間任何對公示內容有異議的單位或個人,請在公示期內實名提供書面材料,向院計劃財務部反映。
聯 系 人:計劃財務部 鄧老師
聯系電話:0871-64154576
聯系郵箱:2609254565@qq.com
云南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
2019年5月22日
一、項目基本情況
項目名稱:高原砷污染場地高效修復關鍵技術開發及工程化應用
完 成 人:吳文衛、畢廷濤、關清卿、杜成瓊、牛學奎、周學進、楊子軒、沈彥會、薛必猛
完成單位:云南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昆明理工大學、中國電建集團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云南云投生態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鐵漢生態環境股份有限公司
擬提名情況:云南省科技進步獎
二、項目簡介
云南是我國重要的有色金屬基地,有色金屬資源開發利用歷史悠久,在有色金屬的冶煉過程中,由于缺乏對固體廢棄物合適的處理處置技術和方法,大量的砷被以各種形式遺留在廢渣、尾渣等固體廢棄物中,嚴重影響周圍土壤和水環境安全。針對云南砷污染場地修復過程中存在的難題,完善了水泥窯協同處置含砷廢物技術體系,開發了高效固化/穩定化修復藥劑并研制了智能化修復裝備,開發了砷超富集植物規?;咦臃敝臣夹g,為云南解決砷污染問題提供了關鍵支撐,主要技術創新點如下:
1、基于部分砷污染地塊中污染土壤、含砷廢渣與水泥生產原料礦物組成及物化性質相似的特性充分利用干法水泥窯生產過程的高溫煅燒、熔融晶格固化等特性,將砷以偏砷酸鹽、五氧化二砷等形式穩定固熔于水泥熟料中,完善了水泥窯協同處置含砷固廢技術體系,產品完全符合水泥的相關質量標準和環保要求。
2、研發了砷渣及砷污染土壤固化/穩定化藥劑及砷渣穩定化處置成套裝備,提高了對砷的選擇性固化穩定作用,解決了常規砷渣穩定化處置設備普遍存在的密閉性差、破碎不均勻、二次污染難以控制、自動化程度低等難題,實現了砷渣的自動化、機械化高效處置。
3、開發了云南地區砷超富集植物的人工規?;咦臃敝撤椒捌溆缂夹g,解決了砷超富集蕨類植物蜈蚣草、大葉井口邊草的在高寒高海拔地區人工規?;敝秤缋щy、成活率低、長勢不好等難題,實現了部分偏遠地區砷污染地塊的生物、綠色修復治理。
項目獲授權發明專利9項,實用新型專利10項,發表研究論文10篇,出版專著1本。該項目對砷污染場地的修復及砷渣/固化穩定化處置具有重要示范作用,項目成果整體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三、候選人對項目的貢獻情況
1、吳文衛,項目的總負責人,負責項目的總體設計、理論創新和組織協調管理;對項目實施的進度、研究的質量全面把關;針對含砷固體廢物的污染特征,提出了利用固化/穩定化-安全填埋等多方法聯合修復治理思路。組織和指導開展攻關研究與技術示范,申報授權專利3項,出版專著1部,發表論文2篇。為課題的順利實施特別是關鍵技術2做出了突出貢獻。
2、畢廷濤,項目主要負責人之一,負責項目的組織、協調和實施;作為關鍵技術研究與推廣的負責人,結合含砷渣及砷污染土壤理化特性及處置需求,制定了水泥窯協同處置和固化穩定化研究方案并參與研究,對關鍵水泥回轉窯協同處置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應用做出了重要貢獻,是核心發明專利“一種由水泥回轉窯處理含砷廢渣的方法”的主要發明人,對創新點1、2做出了突出性貢獻。
3、關清卿,項目主要負責人之一,負責項目的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開發了砷渣處理的新型材料,參與并指導了砷渣的穩定化處理;指導了砷超富集植物修復土壤技術相關研究。對本成果創新點2及3有創造性貢獻。
4、杜成瓊,項目主要完成人之一,負責砷渣及污染土壤固化/穩定化安全處置技術研發,指導重金屬異位穩定化處理高混粘物料復雜工況下的自動化處理設備的研制,并指導了工程實施,參與研究成果報告的審核工作,對創新點2具有重要貢獻。
5、牛學奎,項目主要完成人之一,項目主要完成人之一,主要完成了水泥回轉窯協同處置含砷渣及砷污染土壤處理技術研究,通過大量工業實驗研究獲取了水泥回轉窯協同處理含砷渣及砷污染土壤的物料配比、砷添加比例限值及處理操作技術條件等關鍵技術參數,對水泥回轉窯協同處置含砷渣及砷污染土壤處理技術的研究與產業化應用做出了重要貢獻,是核心發明專利“一種由水泥回轉窯處理含砷廢渣的方法”的主要發明人,對創新點1做出了重要貢獻。
6、周學進,項目主要負責人之一,對土壤低濃度砷污染植物修復進行項目作業設計、蜈蚣草栽培配置、管護技術研究,開展蜈蚣草生長及重金屬富集效果檢測等。負責應用項目實施,總結形成砷超富集植物修復土壤技術規程,對創新點3具有重要貢獻。
7、楊子軒,項目主要完成人之一,主要完成了水泥回轉窯協同處置含砷渣及砷污染土壤處理技術研究及砷污染物固化/穩定化技術研究中所涉及的小試及中試實驗工作,是核心論文與專著的主要作者之一,對創新點1、2做出了重要貢獻。
8、沈彥會,項目主要完成人之一,重點開展完成具有金屬富集作用蕨類植物的引種、馴化、篩選及抗性和耐蔭性研究,特別針對一些孢子量較少的優良蕨類植物通過孢子脫毒、原葉體繼代和孢子體誘導及生根建立無菌繁殖體系,大大提高了孢子體的形成數量,實現了蕨類植物的規?;敝?,為植物的推廣應用提供強有力的保證,對創新點3具有重要貢獻。
9、薛必猛,項目主要完成人之一,對土地壤低濃度砷污染富集植物--蜈蚣草的種質資源收集和培育。為實現蜈蚣草種苗工廠化培育,研究篩選蜈蚣草孢子無菌播種培養基配方、擴繁育苗技術、組培苗移栽馴化培育技術,形成可以推廣運用的實用技術成果,對創新點3具有重要貢獻。
四、候選單位對項目的貢獻情況
1、云南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
云南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是本項目的主要組織、研發和技術推廣單位,為項目研究成果的產業化應用提供重要的理論與技術支撐,對本項目主要貢獻如下:(1)針對云南省含砷渣及砷污染土壤特點,開展了大量基礎理論研究及工業實驗等研究工作,為回轉窯協同處置含砷渣及砷污染土壤和固化穩定化等關鍵技術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2)通過實驗研究,摸索出了水泥回轉窯協同處置含砷廢渣及砷污染土壤關鍵技術參數,發明了一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泥回轉窯處理含砷廢渣的方法并成功實現了產業化應用,顯著提高了含砷渣的處理效率,提升了全省砷污染防治技術水平和能力;(3)開展完成了云南省多個砷污染場地污染治理前期調查、可研及方案編制工作,推動了多項關鍵技術的產業化應用。
2、昆明理工大學
昆明理工大學主要在理論研究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并指導了技術推廣,對本項目主要貢獻如下:(1)開發了砷協同處理相關材料,并進行了產業化相關基礎研究,指導了砷固化/穩定化產業相關工作;(2)進行了砷超富集植物修復土壤技術相關研究,并與相關單位合作,在砷超富集修復及植物育種方面進行了創造性工作。
3、中國電建集團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國電建集團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是本項目的主要完成單位之一,為項目立項至后期的項目具體實施、統籌管理等作出了重要貢獻,主要貢獻如下:(1)研究提出了高濃度砷堿渣的處理新工藝的理念,提出了針對不同對象的穩定化/固定化修復設備、修復設備的設計思路;(2)針對關鍵技術申請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3)積極開展項目推廣實施,項目成果已成功應用于6個砷污染土壤修復工程,解決了高濃度砷污染土壤修復的技術瓶頸,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4、云南云投生態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云南云投生態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本項目的主要完成單位之一,為關鍵技術的產業化應用做出了重要貢獻,主要貢獻如下:通過主導文山金雞塘項目、文山三七土壤重金屬砷污染項目的實施,構建了高寒地區低濃度地塊砷超富集植物修復技術,開創了人工規?;咦臃敝撤椒捌渑涮椎挠绶椒捌渑涮准夹g,研發了針對高寒地區適應性育苗設備和自動澆灌系統,克服了高寒地區植物育種、存活難等關鍵問題,實現了成套育苗培育技術及砷超富集植物修復土壤技術的規?;瘧?,為云南土壤重金屬污染植物修復治理提供技術支持。
5、深圳市鐵漢生態環境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鐵漢生態環境股份有限公司是本項目的主要完成單位之一,為關鍵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應用做出了重要貢獻,主要貢獻如下:(1)針對砷污染土壤等進行大量實驗研究,有效提高砷污染土壤等固化處理效率,提升了工藝、藥劑及設備及生產管理的效率與效益;(2)積極開展項目推廣實施,項目成果已成功應用于多個砷污染土壤修復及砷渣治理工程,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五、本項目曾獲科技獎勵情況
本項目此前未獲的其他獎勵。
六、本項目取得知識產權情況
1、主要專利授權情況
序號 |
知識產權(標準)類別 |
知識產權(標準)具體名稱 |
授權號(標準編號) |
權利人(標準起草單位) |
發明人(標準起草人) |
1 |
發明 |
一種由水泥回轉窯處理含砷廢渣的方法 |
ZL201310732103.2 |
云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 |
吳學勇;張濤;尚江濤;牛學奎;王金華;畢廷濤 |
2 |
發明 |
一種用于砷渣的穩定化處理方法及設備 |
ZL201410841400.5 |
中國電建集團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
李勇;杜成瓊;熊珊;馬秒;熊道文;黎慧娟;吳霞 |
3 |
發明 |
一種毛葉鐵線蕨的組培繁殖方法 |
ZL201510983765.6 |
深圳市鐵漢生態環境股份有限公司 |
蔡靜如;許建新;張壽洲;楊建云;王佳;錢瑭璜;沈彥會;劉建華 |
4 |
發明 |
一種土壤重金屬穩定劑 |
ZL201510014441.1 |
云南銀發綠色環保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
吳文衛;吳迪;周丹丹; 魏東; 王加發; 曾蓉 |
5 |
發明 |
一種土壤重金屬穩定劑的制備方法 |
ZL201510012795.2 |
云南銀發綠色環保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
吳迪;吳文衛;周丹丹;魏東;尚正蓉 |
6 |
發明 |
一種穩定化處理砷堿渣的方法 |
ZL201410374883.2 |
中國電建集團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
李勇;杜成瓊;陳湘斌;馬秒;郭沨;吳霞;陸曉華;王玲琳;王鑫;黎慧娟 |
7 |
實用新型 |
一種用于砷渣的穩定化處理設備 |
ZL201420849286.6 |
中國電建集團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
李勇;杜成瓊;熊珊;馬秒;熊道文;黎慧娟;吳霞 |
8 |
實用新型 |
一種高海拔綠化苗木培育溫室 |
ZL201720023722.8 |
云南云投生態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陳德生;薛必猛;馬麗娟;劉國強;李炫春 |
9 |
實用新型 |
一種有效提高苗木成活率的苗木保濕裝置 |
ZL201720023737.4 |
云南云投生態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薛必猛;陳德生;劉國強;馬麗娟;付夢蝶 |
10 |
實用新型 |
一種綠化苗木灌溉系統 |
ZL201720023740.6 |
云南云投生態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薛必猛;陳德生;劉國強;宣艷輝;祝垚 |
2、主要論文、專著發表情況
序號 |
論文專著 名稱 |
刊名 |
作者 |
年卷頁碼 |
1 |
云南地區典型砷污染地塊高效修復治理關鍵技術與應用 |
冶金工業出版社 |
吳文衛;畢廷濤;楊子軒;關清卿 |
978-7-5024-8153-7 |
2 |
高濃度砷渣土穩定化/固化效果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
節能與環保 |
肖勁光;劉喜;肖武;陳昊;張海靜;劉德華 |
2018(12):74-75 |
3 |
4種邊坡常見蕨類孢子人工種子萌發技術研究 |
種子 |
沈彥會; 蔡靜如; 唐彪; 張競元; 薛海龍; 趙亮 |
2018,37(11):40-45 |
4 |
華南地區六種蕨類植物耐旱性研究 |
廣西植物 |
沈彥會;蔡靜如;許建新;吳志 |
2018,38(08):1032-1040. |
5 |
土壤中砷的固定化研究 |
環境科學導刊 |
趙海亮,姬成崗,段怡君,楊子軒,趙海光,吳文衛 |
2018,37(02):66-69 |
6 |
生物炭對土壤中復合重金屬的固化/穩定化研究 |
四川環境 |
趙海亮,趙海光,段怡君,姬成崗,吳文衛 |
2017,36(06):161-164 |
7 |
華南地區五種蕨類植物耐蔭性的研究 |
北方園藝 |
沈彥會;蔡靜如;劉建華;許建新 |
2018(06):88-95 |
8 |
蕨類植物在生態修復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
安徽農業科學 |
張靜;蔡靜如;許建新;劉文竹;沈彥會;錢瑭璜;劉建華 |
2017,45(04):69-71+109 |
9 |
典型鉛冶煉鼓風爐周邊土壤重金屬含量及化學形態研究 |
四川環境 |
牛學奎,吳學勇,侯娟,姬成崗,王舒婷,陳晨 |
2018,37(04):25-28 |
10 |
某歷史遺留含重金屬廢渣廢石綜合治理工程方案設計 |
科技創新與應用 |
何力為;曾丁松;郝志明;吳霞;周學進 |
2012年28期; ISSN:2095-2945;18-19 |
七、本項目推廣應用情況
項目成果已在云南多個地區的砷污染地塊及砷渣處置中獲得了成功應用,實施工程項目8項,修復砷污染地塊18個,安全處置含砷廢渣144.07萬噸,生態恢復再利用地塊570畝,協助地方申請中央專項治理資金2.9億元,社會環境效益顯著。